近期,CSA联盟(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)正式对外发布了Matter 1.0 标准,历经3年时间,Matter标准的发布对家居圈来说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。
随着智能家居设备认证的同步开放,产品兼容性的问题也将得到解决。但凡事也有两面,一个如此重要的国际标准来到国内市场,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?对于不同体量的家居品牌和平台来说,到底是利多于弊,还是弊大于利?恐怕处在产业链不同位置上的企业,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。
业内人士认为,Matter将可能成为未来5-10年内,搅动智能家居市场的一个关键变量。虽然,不少消费者仍对它非常陌生,也并非所有从业者都看好Matter的“统一性”,但就目前而言,Matter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智能家居巨头,如苹果、谷歌、小米、华为、涂鸦智能等厂商的认可和加入。
所以,Matter到底是什么,它又将如何“改变世界”?
Matter为什么会被看好?
这还得从Matter的“出生”开始说起。2019年12月,亚马逊、谷歌、苹果、宜家等多家巨头共同成立了一个名为“Connected Home Over IP”(简称CHIP)的组织,它就是Matter的雏形。
据家居新范式观察,这么多巨头都要致力于“搭建标准”,确实是因为智能家居市场太“乱”了。根据IDC数据,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的出货量达到2.3亿台,这一数字在2025年将接近5.4亿。但如此多的智能家居之间,却因为有着不同的连接协议而无法互联互通。
比如当你拿着华为手机,想要操控小米智能门锁或者小米智能摄像头时,你会发现这是无法连通的,还得下载不同生态平台的APP才行。据 “智哪儿”调研显示,超7成消费者认为“生态割裂,难以统一控制”是智能家居存在的最主要问题。
Matter的出现,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。2021年5月,Matter作为全新的连接标准首次被提出,此后,CHIP也开始逐渐淡出视野,并开始统一使用Matter作为品牌名称。今年10月,Matter1.0正式落地,它可以提供一种基于IP的统一连接协议,从而让设备之间实现高效互联。
Matter是怎么发挥作用的?简单来说,从前的智能家居主流连接协议有Wi-Fi、Zigbee、蓝牙等,由于技术原理不同,彼此间很难打通。Matter出现后,就能整合Thread、Wi-Fi、蓝牙等通信协议,打造基于IP的标准化连接协议,在以太网、Wi-Fi、蓝牙和Thread等技术之上的应用层运行。
目前,已有多家巨头开始跟进Matter标准,比如三星宣布正式推出Matter功能,允许用户通过SmartThings应用程序实现无缝的设备控制;苹果发布的HomePod 软件 16.1 版将能对Matter智能家居连接标准的支持;智能家居绿米也公布了其对Matter支持的初步计划,包括现有的Aqara Hub设备推送OTA更新,使其支持Matter协议。
当Matter逐渐“常态化”之后,我们的生活会出现哪些改变?举个例子,以后我们拿着苹果的HomePod智能音箱,就能命令小米米家、绿米Aqara等各个智能家居生态平台,只要一句话就能启动更多智能设备了。
智能家居行业是否乐见Matter?
对消费者而言,这样的“智能未来”当然值得期待,但对智能家居行业来说,却并非所有人都乐于接受Matter,因为处在产业链的不同位置上,处于市场的不同位置上,企业所受到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。
首先,对智能设备制造商而言,有了Matter协议之后,它们在新产品开发中将能进一步降低成本。过去,制造商可能需要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单独开发SKU,功能相同软硬件却分别独立。但在支持Matter后,每个产品只需要一个SKU,这样也有利于降低,简化供应链。
但另一方面,这也是一个弊端。从前,不同智能设备间的“隔阂”其实也是品牌的“护城河”,以小米为例,其在打造小米IOT初期,也是通过庞大的产品矩阵吸引消费者,再逐渐将用户导入小米生态平台中,小米是制造商,同时也是平台服务商。
但在以后,想要复制这样的例子就变得更加困难了,因为有了Matter之后,平台服务商和产品制造商的边界会更为清晰,想要像小米这样,通过兼容两种角色同时收获终端和粉丝的行为将变得很难。
不过对于中小型制造商来说,专注于产品研发,而无需费心思打造平台生态,或许也能推动智能设备的迭代。
而对平台服务商来说,则悲喜不相通。正如上文所提到的,对于苹果、小米等大型平台服务商来说,它们的物联网平台已经相对完善,也逐步积累了足够的粉丝黏性,在Matter落地以后,这些大平台也能通过规模效应,在对更多智能家居设备的管控中获益,成为优质产品的“搬运工”。
但对于中小型平台而言,通过产品铸造平台生态的路则变得更难走了,一旦标准开放,“小平台们”都要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竞争,竞争力自然不如用户规模庞大、产品矩阵丰富的大平台。
Matter能否一统“智能家居”?
虽然Matter的力量很强大,但它在将来能发挥怎样的作用,可谓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,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一边倒的指向好的一面。
外媒一名分析员Stacey Higginbotham在参加了硅谷实验室关于Matter讨论后,作为最近距离了解Matter的技术员,他也提到了几点担忧:
一方面,Matter实际上原定在2020年发布的,不过由于疫情的原因而一再推迟,今年内也曾多次传来发布的消息,但一直到年底才终于面世。从Matter三番两次推迟发布的背景来看,Matter1.0可能还不完善。
Stacey Higginbotham指出,一些设备在Matter 1.0版本中仍无法融入消费者想要控制的范畴内,比如摄像机、家用电器、可视门铃以及吸尘器等;此外,现阶段Matter还无法做到一次过将大量设备添加到多个控制中心内,这也可能增加了用户操作的难度。
另一方面,Matter虽然已经兼容了HomeKit、Amazon Alexa、SmartThings、Google等生态平台,但设备开发者仍必须确保他们能够跟上这些平台的更新步伐,也并非一劳永逸的。
同时,Matter仍需解决不同生态准入门槛不同,从而带来的安全和体验问题。到底是因应部分品牌的高准入门槛提高标准,从而拉高了其它品牌产品的制造成本;还是降低准入门槛,但可能会增加了系统安全的不确定性,这对Matter来说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最后,“漂洋过海”的Matter会否“水土不服”,则仍是最大问题。事实上,当前Matter所要做的事,在国内智能家居市场上,早有小米、涂鸦智能等品牌在推进,从这个角度来看,它们与Matter也是竞争者的关系。
但相较于Matter,它们却有自带产品的优势,对当前的智能家居生态来说,如何落地一直是一大痛点。Matter尚未完善,而国内的智能家居需求则早已爆发,这意味着市场仍然留下来开放性的机会。
假如有一站式的智能家居平台,或者智能家电平台,如卡萨帝、美的等巨头,能率先帮助用户解决设计-定制-家装-智能家电的一体化服务,再联合华为、小米这些平台巨头,那么国内会不会也能诞生自己的“Matter”,恐怕也是一个悬念。
但总的来说,家居新范式倾向认为智能家居从“大单品”走入“套细化”再到“场景化”,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,除了产品力之外,如何构建顺畅的家居体验,对制造商、平台商来说,都是加速智能家居市场渗透的关键。
免责声明:网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及公开渠道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 责任编辑:刘丹丹